top of page

衣索比亞產區,從合作社邁向單一小農的精品發展新趨勢

衣索比亞耶加雪菲產區名聲已經響徹雲霄,連小7的咖啡都開始用它做文章,詳情應該不用小編多加介紹了。 但是在耶加雪菲系統中,有一個新趨勢,就是單一小農、單一農產的發展,我們就藉由沃卡合作社的新方向,跟大家分享這個衣索比亞的新趨勢吧!


這個新的發展方向,小編最早聽到是從國內的生豆貿易商圓石咖啡的杯測活動,聽到負責人James的講座分享才開始查詢相關訊息的。

根據衣索比亞的法令,咖啡出口系統有三種:

(一)透過ECX競標出口的私有處理廠

(二)合作社系統

(三)單一莊園系統(Single Farm Project,簡稱SFP)

這三種出口模式,目前仍以ECX交易的方式占多半數,少部分是透過合作社或是處理場作為直接貿易,單一農場在三四年前市面上幾乎看不太到。

但是,從接觸到沃卡合作社的貝里詩小農後,就陸續看到在耶加與古吉產區,有越來越多單一農場的發展。

其實合作社體系並沒有不好,尤其像沃卡合作社(Worka Cooperative)這種名聞遐邇的國際知名合作社,出產的多屬好豆子。

沃卡合作社,成立於2005年,位在耶珈雪啡法定產區內較偏遠的地方,距當地的咖啡集散地迪拉鎮(Dilla)大約有75公里;而衣索比亞咖啡種植半數以上都屬於庭院咖啡(Garden Coffee)型態,也就是在自家後院,小面積栽植咖啡。


沃卡合作社是由305名農民所組成,總種植面積約763公頃,年產量近460噸。規模不是太大,但合作社成員內聚力夠強,品質夠好,所以往往都是好貨,甚至也集體申請了有機認證,但是追根究底,合作社所處理的咖啡櫻桃畢竟還是來自眾多成員小農,產品履歷並無法仔細到能追朔至單一生產者。所以這樣所謂的可追朔來源,卻又帶有些模糊不清的窘境,偶爾出了老鼠屎,就會破壞掉合作社的信賴度。這個可追溯性的不斷延伸,也讓沃卡合作社開始,推出了單一小農批次。


事實上,單一農場系統(Single Farm Project,簡稱SFP),其實在衣索比亞一直存在,只是占比不高,加上過去市場上都是屬於不重視品質的大量商業批次,因此單一農場的型態一直不受各家農場主人的青睞,使得發展的比例遲遲無法增加。

不過,隨著過去二三十年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,衣索比亞咖啡在市場上嶄露頭角,加上衣索比亞過去有一些在歐美經營咖啡有力人士,開始回到衣索比亞經營咖啡(ECX主席就是美國scaa後返國)。這股熱潮也在這些受過西方咖啡市場文化洗禮,在衣國埋下了影響的種子,也讓產業帶來改變的新銳。聽咖啡獵人敘述,也有不少當地農民紛紛投入往單一農場經營的方向耕耘,近期甚至帶動一批批從歐美回歸投入家鄉故里的熱潮。衣索比亞的咖啡豆,將會更加有趣!

41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